1.清人纪晓岚讲过:有个官员一辈子没做过坏事,所到之处,也不过饮人一杯清水而已,于是想要阎王爷赏他来生还去做官。阎王爷却讥笑道:不贪不占,就能算是好官吗?假若不搜刮民财就是好官,那么塑一个木偶放在官府,连井水也不喝,岂不更好?该官辩解:我虽无功,但也无罪呀。岂料阴司对为官者行为俱记录在案:做官三年,无绩可求,纯属混混一个。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为官之道
B.无功即为有过
C.为官需廉政亦需勤政
D.为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
2.仙人掌这种无叶有节、长着刺的“常青植物”、“卫士植物”,无论是生在沙漠、悬崖这种人迹罕至之地,或是公园、路边这种人流如川之地,她都能做到坦然无忧,笑迎日出日落。无论是其形胖如山丘,或是其体瘦如孤峰,她都能安身为乐,外不劳形去减肥;无忧为福,内不思悲以滋补,很有点“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的味道。
这段文字描述的主要是:
A.仙人掌的做派是豁达的,仙人掌的风骨是秀爽的
B.仙人掌的胸襟是博大的,仙人掌的精神是高尚的
C.仙人掌的生命是坚强的,仙人掌的情趣是自然的
D.仙人掌是平常的“花瓶”,但又是不平常的“刺头”
3.根基坚固,才有繁枝茂叶,硕果累累;倘若根基浅薄,便难免枝衰叶弱,不禁风雨。山不解释自己的高度,并不影响它的耸立云端;海不解释自己的深度,并不影响它容纳百川;地不解释自己的厚度,但没有谁能取代它孕育万物的地位……人生在世,我们常常产生想解释点什么的想法。然而,一旦解释起来,却发现任何解释都是那样的苍白无力。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B.欲成事者必须严以律已
C.低调做人,是一种智慧
D.解释的多余和尴尬
4.在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个叫子罕的以不贪而名垂青史。有一次,一个人得了块玉,拿去送给当权的子罕。子罕拒不接受。那人说,让做玉的师傅看过,说是件宝物,才敢送给你的。子罕道,你的宝物是这块玉,我的宝物是“不贪”,我若收下你这块玉,你和我的宝物不都丧失了吗?还不如各人留着各自的宝物好啊!
这段文字给人的警语是:
A.君子慎独
B.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C.一丝一缕,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D.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5.看到室内墙角处的一轮旧纺线车,耳际似乎响起那彻夜不眠的嗡嗡声;目睹旧织布机、往事仿佛在那节奏感强烈的织布声中浮现脑海。家织土布属于古老的传统技术,男耕女织,天经地义。土布常被作为农村姑娘的嫁妆和她们心灵手巧的见证。农家妇女坐在织布机旁,把她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与梦想编织在或清白如雪或繁花似锦的土布里。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是:
A.心灵的归本还原、还淳返朴
B.人间的真情珍藏在土布中
C.旧事民风,睹物生情
D.昔日的浮华如梭穿过
6.汉字的方块式结构由点画穿插而成,经历过多次演变,形成篆、隶、草、行、楷五种字体。篆书是匀净的线条组织,结构类似图案。隶书笔画变篆书的婉转为方折,横平竖直、撇捺翻挑,结构仿佛“崇台重宇”。楷书的笔画形状最丰富,结体欹侧而端庄。行书也是欹侧的体态,但是笔画牵连映带,具有流利的美韵。草书线条连绵盘曲,结构简略,放逸生奇。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是:
A.中国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
B.书法的外在形式美来自汉字形态
C.书法的内在美韵来自书写的笔力、笔势
D.书法这门艺术的显著特征是由“汉字”与“书写”所决定
7.有人说:没有享受到某种社会服务的人就好像一个大沙漠,享受到这种社会服务的人就好像大沙漠中的一个绿洲,沙漠永远在吞噬着绿洲,而保护绿洲的唯一办法,就是把沙漠尽快地改造成为绿洲。
这段文字说明的是:
A.大数定律 B.沙漠效应
C.绿洲效应 D.此长彼消法则
8.《史记》中《公仪休嗜鱼》说的是,公仪休在鲁国当丞相的时候特别喜欢吃鱼,有很多人投其所好送鱼给他,他一概不收。有人问:你为什么喜欢吃鱼却不收鱼?他说,我现在做丞相买得起鱼,自己可以买来吃。如果因接受了别人送的鱼而被免职,我从此就买不起鱼,也吃不起鱼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贪欲猛如虎,贪欲如洪水
B.人的性格各异,嗜好有别
C.做一个正直向上的人,首先要“寡欲”
D.贪欲是把一个人推向不归路的“助推器”
9.在觅食过程中,成百上千只蚂蚁在蚁穴和食物所在处之间来来往往,最终都能够在相对最短时间内得到食物,却从来不会有拥堵现象出现。德国科学家赫尔冰发现,避免道路拥堵是基于蚂蚁之间的交流。在一条路有可能出现拥堵时,返回的蚂蚁就向迎面过来的同伴发出信息素,让它选择另一条路。他认为,人类可以采取相同方法减少车辆拥塞现象。
这段文字说明的主要是:
A.聪明蚂蚁启发人类解决交通拥堵
B.解决难题,从蚂蚁觅食中找思路
C.互通情况,绕道可避免遭遇拥堵
D.蚂蚁的不拥堵与人类的车辆拥塞
10.三个和尚在破庙里相遇。“这庙荒废必是和尚不虔。”甲和尚说。“必是和尚不勤。”乙和尚说。“必是和尚不敬。”丙和尚说。三人争执不下,决定留下来各尽所能。于是甲和尚礼佛念经,乙和尚整理庙务,丙和尚化缘讲经,果然香火渐盛。但是,后因三人争功闹了个不休,庙里的盛况又逐渐消失了。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所有的成败得失,取决于天时、地利和人和
B.“三个和尚没水吃”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C.成也人心,败也人心;得也人心,失也人心
D.分工负责、各尽所能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