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报告2015年重点工作时指出,着力促进创业就业。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749万人,为历史最高。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鼓励到基层就业。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支持到新兴产业创业。
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中,经历着很大的考验,在高校中所学的知识如何演变成自身的能力,是每个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难题。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大学生在思想、观念等方面都饱受着冲击。
截至2014年4月底,P市各校签约率大多在30%左右,比以往要低10个百分点。从就业专业看,理工科较受青睐,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就业形势相对严峻。从就业签约情况来看,虽然岗位增加,但签约数并不如岗位数增长明显。
2014年12月25日.P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重视民生、坚持惠民”第一场民生系列新闻发布会,市教委副主任陆靖分析,由于可选的岗位多了,2015年高校毕业生有了挑挑拣拣的心态,观望情绪较浓。
在新闻发布会上,陆靖透露了一组最新的数据:从目前的就业数据看,2015年用人单位的数量略有上升,但是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国企的用人需求继续下降,总量不到三成,但小微企业需求特别旺盛。关于大学生就业薪酬,2014年P市博士生为8692元,硕士生为5899元,本科生为3900元,大专生为3242元,应届生总体薪酬较2013年有所上涨。其中,工科专业起薪较高。平均达4000元,人文科学平均3000元。
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制造业”成为签约比例最高的行业,占全部报到就业人数的25.47%,排在二至四位的依次是“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13.30%)、“金融业”(9.2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7.20%)。P市高校毕业生更多选择留在P市就业,报到就业流向P市比率达75.59%。报到就业流向浙江、江苏、广东、北京的比率则分别为4.56%、3.47%、1.80%、1.28%。对于教育部最新出台的鼓励高校毕业生休学创业的文件,陆靖表示,P市高校毕业生创业人数比例总体偏低,一方面休学创业属于新生事物,另一方面也与P市的城市文化有关,减弱了大学生的创新意愿。
2014年11月28日.复旦大学2015届毕业生“名校优企”大型综合性招聘会举行,共吸引276家用人单位带去了6000余个岗位。结合近期的招聘会分析.越来越多的单位更加重视技能和实干,盲目追求高学历的现象减少了。不过,就业歧视、学生偏爱大都市等问题仍旧存在。2014年来招聘的长三角地区单位包括很多企业、事业单位和高校研究所等,不少单位都放低了学历门槛,其中,高校招聘以往基本都是非博士不进,而2014年有不少高校都把岗位放低到了硕士。比如,P市科技大学的招聘中,不少岗位面向硕士学历;以往一些知名中学招聘,要求硕士学历,2014年的学历要求基本以本科生为主。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11月26日举行的P市中医药大学2015届毕业生秋季校园招聘会上。“我们希望招有技能、重实干的毕业生,有些岗位如果大专学历甚至中专学历足够的话,我们不会盲目去追求高学历。”P市宝中堂中医门诊部负责人称。
在复旦大学招聘会的参会单位中,长三角地区的单位超过九成,其中P市本地单位数量虽较往年略降但仍为现场最多,来自浙江和江苏的单位数稳中有升。其中,浙江义乌市21家事业单位及国企等组团前来,但是摊位前驻足的学生偏少。“学生们还是更偏爱P市本地的单位,我们在地域吸引力上的确存在劣势。”此次组团前来招聘的义乌市人社局公管科黄兰英称。
2.2014年12月27日是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日子,2014年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比2013年略有下降,不过人们对名校、热门专业的追捧依然高热不退。
就在前两年,教育部对大学本科扩招踩刹车,同时又摊大了研究生教育的“大饼”。据教育部官员透露,近5年培养的研究生约占培养总数的一半。面对旺盛的考研热,高校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有充足的“底气”。不过,当前大学教育质量下滑,形成了“一蟹不如一蟹”的贬值链,研究生培养泡沫已经出现,也是不争的事实。
当下,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对于很多人来说,就业已代替学术成为考研的主要目的。在扩招形势下,高校教学资源出现紧张。在一些研究生招生规模较大的学校,一名导师同时带几十甚至上百名研究生的情况并不鲜见。这样的培养规模,令研究生导师制形同虚设,导师根本无暇对这么多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研究生质量与数量成长不成正比,除了因为扩张带来高校教学资源紧张之外,不少专家指出,也源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刻板和固化。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与所长在哪儿,只是被动地“导师研究什么,就跟着打点什么杂”。“如果学校教育从7岁上学到26岁博士毕业都在被动形式下进行,那培养创新人才是不可能的。”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认为,扩招带来的是学历的迅速贬值。
我国的大学生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大学生的过度集中导致在这些地区就业形势严峻,择业选择面愈发变窄。尽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正视就业压力,放低身段求职,但比例仍旧较低,主要是受到传统观念的桎梏,再加上教育成本居高不下,让很多家长觉得辛辛苦苦培养的孩子,到头来还是一个“高级蓝领”,心里总觉得不甘。而家长对子女就业“求稳”心态也愈发严重,机关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仍是父母眼中的就业“香饽饽”。
大学生的“精英情节”也是挡在就业路上的一道坎儿。过高的薪资期望,会带来学生求职定位的偏差,不少学生按自己期望的薪资水准去找工作,结果处处碰壁,在人才市场上耗费了大量时间,却空手而回,结果不得不一再调低就业期望值。虽然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这些信息是公开的,但不少学生在校期间并不了解就业的真实情况,有创业的大志向,却没有做小事的准备。
在专家看来.连年的大学生就业难,症结在于当前中国经济结构所造成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一般来说,第三产业是吸纳大学生就业最多的产业,然而我国缺少现代服务业。我国目前以服装、机械设备等制造业为主,需要的工人主要是学历、技术不太高的劳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车伟表示,“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创造更多的是生产性岗位,给农民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即使是在经济增长形势较好的年份,大学生的就业岗位供给也不是很好,这说明,我们的经济结构停留在比较低端的层次,所以就业市场往往出现农民工、技术工人‘用工荒’,大学生‘就业难’等现象。”
国家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时候.为了满足规模的扩展,在那些短期内可以迅速增加入学人数的专业(比如人文和社会科学类专业)大量招生,而那些受教学条件限制,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专业(比如工程、医学专业),学生的入学数量则增长不大,就业形势自然也就没有那么严峻。在一些专业上,各高校重复设置现象严重,而市场需求容量增长有限。这就造成了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3.自2012年以来,杨浦区结合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国家首批创业型先进城区、“创业杨浦、财富杨浦”和“三区联动、创新驱动”的重要战略部署.结合P市创建创业型城区、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的具体要求,不断扩大“创业杨浦”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帮助成功创业1892家,创业带动就业15416人,累计创业带动就业率1:8.2,对城区就业和社会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杨浦区打破以往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体制机制壁垒,实现资源整合联动,先后成立了创建创业型城区暨“创业杨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领导小组等五个联盟机制.依托联盟机制建立起与18家委办局、12个街道镇、8所高校、14家园区之间的沟通、联络、合作机制,形成了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工作推进机制,推进区域创业合作共建。
目前,区域内已初步建立起助推创业人才发展的“四级载体”,在定位和形态上功能互补、形成系统,构建起具有杨浦特色的大创业格局。杨浦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是国家级的创业基地,从国际化的高度引领“创业杨浦”的发展。近年来,杨浦区专门设立5年3亿元的专项资金,成立了执行机构——杨浦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杨浦创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动态服务。
杨浦10个创建创业型社区纷纷建立创业载体.为创业者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办公桌椅。配备电脑、网络、电话等基本办公设施.并配备专业的管理服务团队,为创业者提供一对一创业指导。社区创业载体总计10061平方米,各有侧重、各具特色,还通过举办各类创业活动,对接各类平台,为创业者找资源、找市场,促进大学生创新成果转化成创业项目。
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期问,杨浦区在原有海外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部门的基础上.建立了一门式创业公共服务机构——杨浦创业企业服务中心,着力打造创业服务资源共享、政府资源共享、高校资源共享和创业者资源共享四大平台,推动创业服务资源在杨浦集聚。
“创业活动月”作为“创业杨浦”建设的重头戏,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每年9月,杨浦整合各方资源,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创业活动月”,三年来累计举办各类活动160场,受益人群超万人。同时,积极运用微信、微博,并与新媒体紧密合作,开展“创业活动月”“创业杨浦”品牌整体氛围营造,有效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社会效应。
杨浦还充分发挥创业明星的宣传效应.近年来选送4名优秀青年创业者参加全球“达沃斯”经济论坛,2名创业者参加G20青年企业家峰会,启动“女大学生引航助飞”创业项目,组织参加女性创业计划竞赛,让身边鲜活的成功事例激励和引导更多人投身创业。
4.2014年12月25日,1市政府召开“重视民生、坚持惠民”新闻发布会,1市人社局在会上表示.2014年1市坚持以“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培训促进就业”为抓手,聚焦重点群体,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确保就业大局稳定。
针对创业融资、场地、能力等瓶颈问题,1市继续落实好小额贷款担保、房租补贴、创业培训、税费减免等鼓励创业的各项扶持政策。目前,1市共有12个区县参与创建,通过完善差异化的扶持政策,强化针对性的创业指导,开展个性化的文化建设。不断优化区域创业氛围。1市2014年着力深化“园区、校区、社区”三区联动,探索形成覆盖创业各个阶段的公共创业服务链。通过成功举办第二届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各区县的创业文化季、创业嘉年华、创业梦之星等各类创业主题活动,“鼓励创业、崇尚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舆论氛围正逐步形成。
针对中小微企业存在的有培训需求却缺乏培训能力的问题,1市专门建立了职业培训的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2014年3月成立,已经为2000多家企业的4万多职工提供了培训服务。依托大型企业(集团)、重点产业园区和重点院校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在技能培训、考核评价、使用激励等方面开展创新探索。目前1市已建立61家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其中6家入选国家级高技能培训基地。通过技能大师、首席技师选拔以及技能竞赛等活动,一批优秀的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1市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预计达到29%。
2014年,1市人社部门会同市教委、市财政出台两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政策,对于新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的小型微型企业,给予社会保险费补贴支持;对于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给予社会保险费补贴扶持。搭建高校毕业生市场化就业服务平台,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推进青年职业见习计划。积极做好各项公共就业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平稳有序。以“请出家门,引入校门,走进厂门”为工作导向,会同团市委、市教委开展了扶持失业青年就业的“启航”计划.积极促进社区失业青年.尤其是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
积极促进社区失业青年就业。截至11月底,全市共举办各类启航专场招聘面试会1811场。组织招聘单位1.75万家。推出招聘岗位17.54万个,共帮助6238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对于用人单位吸纳的就业困难人员属于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或者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补贴标准从每人每年130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16000元;属于协保人员的,补贴标准从每人每年65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8000元,积极调动用人单位在吸纳安置就业困难人员方面的积极性。与2013年同口径相比,1一11月,全市共帮助15011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其中单位吸纳就业的比例同比上升4.03个百分点。
P市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依托校企合作。首创了“学校内建病房,病区中设课堂”。校内实训建设全景模拟医药行业工作场景,共建有3个P市公共开放实训中心,覆盖全部重点建设专业。学校设立的“专家工作室”,现有P市各三级医院27名护理专家入驻,每位专家每月来校1-2次参与学校专业教学督导,使学校教学与临床实践“零距离”接轨。“医院对学历要求很高,但现在中山医院、仁济医院等三级医院都还到学校来招中职毕业生,看中的就是学校的培养模式。”学校副校长沈岳奋说。
5.又是一年就业季。面对牵动中国数百万家庭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当媒体多冠以“史上最难”或“更难”来形容就业形势之际,大学生就业难更需要洞悉症结所在。
一边是大学生“怀才不遇”,找不到工作;另一边则是一些企业“求贤若渴”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就业难”与“用工荒”的并存,凸显着谋求经济转型的中国正经历结构性的就业矛盾。一边是大学生进入就业岗位后抱怨“学非所用”的尴尬,另一边则是一些高校不顾自身定位和市场需求盲目设置专业、开设课程。大学如何对接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大学生,拷问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
一边是国家三令五申要求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另一边则是一些用人单位在户籍、性别、年龄等方面设置五花八门的就业门槛。年年批驳却年年凸显的就业歧视,似乎成了就业季里驱之不散的阴霾。
在对半年来求职历程的总结中,W认为自己的就业难,症结在于所学的法律专业就业竞争太大。其实,W抱怨的专业尴尬,在这个求职季也成了大学生们吐槽的热点。网络上,“千万别报的专业”“吐槽大学专业”成为微博热门话题,一些工作多年的网友也通过自我调侃的方式,表达“学非所用”的尴尬。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连年的大学生就业难实际上是在倒逼高等教育的深层次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最终还是要通过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在课程、专业设置方面摆脱行政治校的模式,让学校能够按照市场需求来调整专业设置,根据自身定位办出各自的个性和特色。”熊丙奇说。
其实,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三支一扶”计划,再到公务员招考多要求基层工作经历,近年来,国家正通过系列政策,引导大学生去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促进大学生多渠道就业创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多,中国新增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问题主要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说,国家层面将就业政策向大学生群体倾斜,这是着眼长远的考虑,但是,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破解中国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需要全方位的深层改革。
谈及2014年推出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新举措,熊丙奇说。“上世纪90年代我们就开始鼓励大学生创业,但是现在大学毕业生中创业占比也就1%左右,而且创业成功率较低。因为,我们的教育没有贯穿地体现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所以,到毕业的时候再去鼓励创业,很难有成效。”
除了教育的改革和经济的转型,某报2014年5月14日刊发评论文章,关注大学生的就业环境。文章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择业观连发三问:如果中西部地区工资水平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怎么能让高校毕业生心生向往?如果中小企业普遍经营困难,甚至岗位的稳定性都无法保证.怎么能吸引高校毕业生的目光?如果小城市和大城市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方面始终存在巨大差距,怎么能让高校毕业生主动走向基层?
受访专家表示,应对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本身要有清晰的自身定位和务实的择业观,不要盲目选择,要有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但是.长远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治本”之道,必须以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高教改革为重点,同时通过用人机制、保障机制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多方合力创造公平、良好的就业竞争环境。
6.李克强指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要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李克强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实施不问断的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
这几年,P市一直把鼓励创业作为促进就业的主攻方向。根据P市市民创业状况调查显示。2013年P市的整体创业活动率是9.3%,呈逐年小幅提升的走势,说明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和P市自贸试验区等利好政策的推出,带来了更多的创业商机;同时,P市围绕“帮助成功创业一万人”的市政府实事项目以及推进创业型城区创建等举措,也很好地点燃了P市市民的创业热情。
作答要求
一、结合给定资料,分析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20分)
要求:准确简明,语言精练,字数不超过300字。
二、结合给定资料。阐述如何在严峻形势下稳定就业大局。(30分)
要求:对策建议合理可行,语言精练,字数不超过350字。
三、阅读给定资料,以“大学生就业难”为主题,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
(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000字。
涉及考点
2016年公务员申论考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