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国考时政申论热点:从“小河口野长城事件”中看文化遗产保护
【背景】
辽宁绥中小河口的“野长城”,究竟是否被水泥抹平?这一夺人眼球的公共事件,一周之内一波三折,峰回路转,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国家文物局在9月27日下午正式公布辽宁绥中小河口长城调查结果:小河口长城涉及抹平有三标段,存在洽商过程不规范,记录不完整,未按照规定报批等问题,且确有使用少量水泥……
【解析】
对此次事件的关注,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公民意识的觉醒,不再只是媒体一家之言。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了社会大众的普遍认知。对中国人而言,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其份量之重不言而喻。倘没有长城和故宫们的幸存,没有一批批文物人员殚精竭虑、如履薄冰的守护,很难想象中华文明能薪火相传,屹立五千年而不倒。
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财富,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缩影和体现。
冯骥才曾经说过:保护文化遗产,一要科学保护,二要全民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更是所有中华子孙的共同使命和责任。在保护过程的暴露出的非专业性保护,甚至对遗产的毁坏是触目惊心的,体现了保护意识的不足,保护技术的不全面,甚至更重要的是保护资金的缺乏,其背后是政府保护重视程度不足的体现。
因此,要想真正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让文化遗产成为中国的宝贵的独特的文化名片,必须要鼓励民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让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全民共同守护的责任,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创新,让文化遗产得到技术支持,让文化能够真正得到传承和弘扬,让子孙后代能够共享历史。另外,必须对毁坏文化遗产,对保护文化遗产漫不经心,偷工减料,搪塞过关的相关责任人追责,健全奖惩制度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编辑推荐: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最难考的职位|备考经验:报考|了解考试科目
国家公务员考试复习推荐: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题库(全真模拟题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