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国家公务员考试 >> 模拟试题 >> 行政试题 >> 2020年国考行测试题:言语理解

2020年国考行测试题:言语理解(24)

来源:中华考试网    2019-08-27   【

  【例 1】(2018 辽宁)

  孔子的许多教诲,寓意都很深刻,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等等,都不失为人之道。然而孔子这些优秀的思想历来都是统治者规范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规范和伦理道德的强有力工具。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孔子优秀思想为统治者所利用

  B.孔子优秀思想为统治者所倡导

  C.统治者对孔子优秀思想的继承

  D.统治者对孔子优秀思想的赞美

  【解析】1.第一步先看问题,问“意在说明”,为中心理解题。读文段找中心句。首句中“诸如”相当于“比如/例如”,后文为举例子,非重点,可略读。尾句中“然而”表转折,“这些”对前文孔子的思想进行总结,转折之后是重点,强调孔子的这些优秀思想成为统治者的工具。观察四个选项发现形式上很像,前半部分均论述“孔子优秀思想”“统治者”,区别主要在选项后半段,A 项的“利用”更加对应“工具”,如“粉笔题库是备考的工具”即“利用粉笔题库进行备考”,当选。

  B 项:“倡导”即“提倡/倡议”,如很多明星倡导要遵纪守法,但他自己却违法犯罪了、出现黄赌毒的情况了,故“倡导”不一定要“利用”,排除。

  C 项“继承”强调时间上的传承、D 项“赞美”即表扬,均与工具无关,排除。【选 A】

  【例 2】(2018 联考)

  黑洞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最不祥的预言:过多物质或能量集中在一处,终将导致空间坍塌,像魔术师的外套一样吞进万物,万事万物皆逃不脱。直到 40年前霍金博士宣称颠覆了黑洞——或者可能是彻底推翻了。他的方程式表明:黑洞不会永存。一段时间之后,它们会“泄掉”,然后爆炸成辐射和微粒。但是,有一个障碍:按照霍金的估算,黑洞崩塌时散出的辐射是随机的,落入其中的万事万物的“信息”大部分将被抹掉。这违反了现代物理学的一条原则:时间是可以扭转的,黑洞里发生过的事情可以重建。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霍金发现了一条可以逃出黑洞的线索

  B.黑洞终将“泄掉”,然后爆炸成辐射和微粒

  C.霍金的研究结果彻底推翻了关于黑洞的预言

  D.霍金破除了黑洞永存的预言却提出了新的挑战

  【解析】2.本题文字量较多,不易读懂,先看问题,问“主旨”,为中心理解题。读文段,找重点。首句中冒号引导解释说明,后文不重要,可略读。“直到……微粒”强调霍金博士颠覆了黑洞理论,他认为黑洞不会永存。后文“但是”表转折,转折之后是重点,“有一个……抹掉”中“障碍”说明了一件不好的事情,冒号引导解释说明,后文非重点,可略读。尾句说明“违反了现代物理学的一条原则”,冒号引导解释说明,后文具体论述如何“违反原则”,非重点。文段在转折之后强调霍金虽然认为黑洞不会永存,但存在一个障碍,违反了物理学原则,对应 D 项,“破除了黑洞永存的预言”对应转折前的内容,“却”对应转折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应转折之后的内容。

  A 项:“逃出黑洞”文段未提及,选项无中生有,排除。

  B 项:对应文段“它们会‘泄掉’……微粒”,为转折之前的内容,非重点,排除。

  C 项:(1)对应文段“直到……推翻了”,为转折之前的内容,非重点;(2)文段论述“可能”,语气较温和/不确定,选项中“推翻”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选 D】

  【例 3】(2017 联考)

  超过一半的人要求将有意义和创意的网络词汇收入词典,代表的是对网络词汇的肯定与重视。但在今天,重视网络词汇,是否非得通过将之纳入词典的方式来表现?毕竟,相较于传统词汇的变化速度和路径,网络词汇已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不少网络词汇可能火过一阵就开始被遗忘;比如,传统汉语中的新词一般是通过入选词典而被加以确认,从而逐渐被推广、使用,然而网络词汇更多源自自发式生长。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我们对网络词汇需要有开放的态度

  B.网络词汇相较于传统词汇没有生命力

  C.将某些网络词汇纳入词典,确有必要

  D.网络词汇是否纳入词典,要谨慎对待

  【解析】3.问“意在说明”,为中心理解题。文段首句论述超过一半的人要求把网络词汇收入词典,说明了一些人的要求。“但”表转折,转折之后是重点,提出了一个问题。接着后文针对问题给出回答,故后文代表作者的观点。“相较于……很大的不同”说明作者认为网络词汇不用非得放入词典中。接着通过两个“比如”及分号引导例子,举例论证非重点,作用是论证前文观点,即网络词汇不见得非得放入词典。文段强调作者对网络词汇放入词典持否定态度,对应 D项,“谨慎对待”体现出作者不太赞同的态度。

  A 项:文段探讨的核心话题为“是否要将网络词汇放入词典中”,选项未提及“收入词典”,偏离文段中心,排除。

  B 项:(1)对应文段“不少网络词汇可能火过一阵就开始被遗忘”,为例子部分的内容,非重点;(2)文段论述“可能”,选项“没有生命力”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C 项:“确有必要”对应文段开头“超过一半……重视”,为转折之前的内容,非重点,且与作者的观点相悖,排除。【选 D】

  【例 4】(2018 陕西)

  区块链技术运行在一个完全 P2P 的网络里,它不归谁所有,也没人知道它在哪里运行,因此拥有绝佳的保密性和安全性。一个不需要中心化网络的加密通信信道,是急需认知重启的智能时代的技术利器。也许有人怀疑区块链的意义被夸大,比如在上层建筑领域可能无法应用。但它在法律甚至文化娱乐方面的使用都已经提上日程:比如公证人用于确认和核实契约及合约等法律文件上的签名,利用区块链技术,这些文件可以进行数字化保存,成为数字账本的一部分。也有公司希望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法律文件,提供“媒体文件的时间戳和指纹”,由此消除现在对公证人橡皮图章的需求。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区块链技术在智能时代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B.当前的区块链技术还不成熟

  C.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在于其绝佳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D.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区块链的质疑毫无道理

  【解析】4.本题文段较长,大家不要恐惧,文段长说明提供的线索也多、解题的突破口和方法也多。问“意在说明”,为中心理解题。读文段,找重点。首句“因此”得出结论:区块链技术有绝佳的保密性和安全性,有的同学看到“因此”就认为这里是全文重点而误选 C 项,但注意后文内容未看,不能直接确定。“一个……利器”说明区块链技术很好。

  后文“比如”举例子,非重点。“但它在……日程”中“但”表转折,转折之后是重点,“它”指区块链技术,转折之后强调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提上日程,故前文所述区块链技术的性质不重要。冒号引导解释说明,通过“比如”举例子,非重点,可略读。尾句“也”表并列,依然为举例论证,非重点。后文通过举例子详细论述区块链技术是如何应用的。文段重点是转折之后强调的内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提上日程,对应 A 项,“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对文段重点进行同义替换。

  B 项:“不成熟”文段未提及,选项无中生有,排除。

  C 项:“绝佳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对应文段首句,起话题引入的作用,非文段重点,排除。

  D 项:“质疑”对应文段“也许有人……无法应用”,选项“毫无道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选 A】

  【例 5】(2018 江苏)

  人们往往下意识地认为:感到孤独意味着这个人形单影只。但实际上,人们在独处时未必感到孤独,也可能在人群拥挤时感到孤独。因为孤独来自于人们“拥有的联结”与“渴望的联结”之间的差异,它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人可能被他人围绕,却因为渴望某种联结而不可得,于是感到孤独;而独处则是一种客观状态,是“此时此刻只有我一个人”。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A.建立联结是避免孤独的重要途径

  B.人类孤独感产生的真正心理机制

  C.孤独感与是否独处没有必然联系

  D.主观感受和客观状态之间的关联

  【解析】5.问“主要说明”,为中心理解题。首句论述人们通常的看法,“形单影只”即只有自己一个人。“但实际……孤独”中“但实际上”表转折,转折之后是重点,强调“独处”与是否“感到孤独”没有必然的联系。后文中“因为”引导原因分析,分号表并列,强调“独处”与“孤独感”没有必然的联系。文段重点是转折之后所强调的“独处”与是否“感到孤独”没有必然的联系,对应 C项。

  A 项:(1)“联结”对应文段“因为……主观感受”,为原因解释部分的内容,非重点;(2)“避免孤独”文段未提及,选项无中生有,排除。

  B 项:(1)对应文段“一个人可能……孤独”,为原因解释部分的内容,非重点;(2)文段的核心话题是“独处”与“孤独感”的关系,选项仅提及“孤独感”,表述片面,排除。

  D 项:“主观感受和客观状态”对应文段“因为……‘此时此刻只有我一个人’”,为原因解释部分的内容,非重点,排除。【选 C】

纠错评论责编:liyuxi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